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服务 会员风采
杨浩:奋斗以恒 精耕细耘的科研实践者
发布日期:2023-03-31 来源:盐城市高层次人才协会 阅读数:1621 字体:[ ]

关注细节,善于总结,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持做深做透,并善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真抓实干,勇于担当是他做人做事的要求。通过交叉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等前沿成果,他深入研究超大规模监测网络的信息构建,为空地协同智能监控体系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受到“互联网之父”、图灵奖得主 Vint Cerf 的肯定。他就是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CCF 物联网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河海大学研究生导师——杨浩。

自 2013 年入职盐城师范学院以来,杨浩获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科技副总”、盐城十佳科技标兵等称号。与此同时,他负责江苏省沿海滩涂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和盐城市智慧监测与环境感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


深耕科研,日积跬步。杨浩从读博期间就参与国家科技部 973 项目,负责研究物联网系统优化机理。毕业工作后,他进一步将研究拓展为超大规模环境下的精准协同智慧监测机制,并逐步系统性构建了核心理论框架和一系列技术算法,先后主持并完成了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 10 余项省部级项目。他还是多个国际著名期刊的专刊主编和会议审稿人,发表 SCI/EI 检索论文 30 余篇。相关成果获盐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盐城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盐城市科协青年会员创新创业竞赛奖等。


立足实践,产研结合。杨浩所负责的省级和市级工程中心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实现了海量大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精准收集,以及多模态数据的协同处理。中心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国外兼职教授,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与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等 10 余人,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 45 人,产业化成果丰硕。


当前,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必须加快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智慧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应用智能化、服务社会化,以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等对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实现生态环境管理和监测业务的深度融合,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然而,现有环境监测网络同质性大,网络集成度、可靠性以及智能化程度不高,设备的探测性能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些问题,杨浩主导的研发团队与政府和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面向城市、海洋、滩涂等不同环境的多源智慧协同监测系统平台。


针对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他带领团队考察了多个城市的工业园区、植被、公园等,建立了城市大型生态资源数据库,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进行空间分析,对城市进行空间区域细化,针对不同城市特征构建感知模型和指标模型,为城市资源承载力(包括生物、碳汇、气候、水等资源)的准确识别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


针对海洋监测站点布设的空间尺度较大,难以满足动态化监测、精细化监管和精准化治理的要求等问题,他与科研团队通过融合应用自动在线监测、移动监测、遥感监测等天地一体技术手段,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环境预报预警模型,形成了高效智能化决策机制。


针对滩涂环境智慧监测,他与多名团队成员考察了不同城市的滩涂环境,利用物联网、多种传感器,感知不同生物、不同场景,构建滩涂智慧监测系统。针对滩涂环境协同监测难、统筹治理不够精细化等问题,他合理布设监测网络并增加动态调整点位,完善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和协同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空气和水环境等实施智能化的监测、分析和管理,并通过各类移动设备进行远程查看、控制和管理。


面向未来,勇于担当。当前,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力度前所未有,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态环境监测标准的提高,杨浩将带领团队继续深入攻克科研创新难关,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大规模环境下的智能环境监测示范贡献一份力量。